搜索
学科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0830)

 1、学科发展概况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环境学科之一,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的核心学科,位列全球ESI前1%行列。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类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又获稳步提升。

学科下设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2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24年11月,学科拥有全职专任教师52人(含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及青年教学名师5人。

学科拥有1个国内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发表论文总数、ESI 高被引论文数与整体引文影响力均全球第一。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5年培养本、硕、博学生898名,其中本科特优论文8篇、博士优秀论文15篇。 

  2、研究方向简介

1)水污染控制工程  

突出“水安全”和“碳中和”国家战略导向,以解决事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挑战为使命任务,发挥在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的雄厚基础和优势特色,围绕绿色低碳水处理关键技术、污水/污泥资源能源回收、新污染物高效转化开展攻关,培育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在“城市污水主流厌氧氨氧化低能耗深度脱氮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取得多项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研究方向,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2)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

瞄准以PM2.5O3为代表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及国际大气污染控制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大气复合污染非线性规律、高浓度污染成因、来源识别、区域污染协同优化控制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数值模拟预测预警、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与污染源分级新技术、PM2.5O3来源解析及协同优化控制等。致力于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和首都培养大气复合污染防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

3)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研究

开展环境污染物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毒性机理研究,研制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及生物分子的灵敏检测。环境催化化学,低温高效消除大气和环境污染物,催化转换低碳化学,温室气体/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活化,新型多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基于生命周期的理论、方法等,结合环境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影响的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研究开发持久性有机染物的分离分析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及其环境行为及污染控制。

4)固废资源化及碳减排

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的可再生性、无毒性和可降解性放入全生命周期评价中,通过微观分子层面的精准设计,研发相关催化、分离技术。具体研究:(1)脱除NOX催化材料及其技术;(2)N2O用于甲烷氧化制甲醇、烯烃催化材料及其技术;(3)吸收VOCs离子液体材料及其技术;(4)废乘用轮胎裂解化学与产物梯级利用技术;(5)小分子调控催化材料及其CO2加氢技术;(6)酚类化学品的清洁安全生产技术。

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开展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着力推进工程理论的技术产业化应用,促进新技术实际应用。经过开展理论研究,提出大气污染物控制的新方法和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推进理论向技术的转化,形成核心控制技术;利用新技术特点在实际中开展工程应用,形成理论、技术、应用的良性循环。联合优势学科,共同发展。目前已在低温SCR、CO氧化、颗粒物控制、酸雾控制、VOCs及恶臭污染控制和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控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版权所有 ©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COPYRIGHT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