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李春华,女,1974年生,博士。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校京华人才。 二、教育及工作情况 2000年9月-2003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导师王存新教授; 2003年6月-至今,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原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12年8-9月,Yang Zhang Lab,Department of Computational Medicine & Bioinformatics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短期访问。 2015年4月-2016年5月,Yang Zhang Lab,Department of Computational Medicine & Bioinformatics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研究 计算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向定量方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致力于发展并利用分子模拟方法从微观层次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的各种物理相互作用与特异性识别,蛋白质错误折叠引发的疾病及构象变化对分子功能调控的机制,从而定量解释生命体内复杂的生命现象。同时,开展重要酶分子的定向突变改造,及基于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 深度分析与重大疾病有关的医疗大数据,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深度分析与重大疾病有关的医疗大数据,并在分子层次上揭示其发生的根源在精准医疗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方向主要致力于基于临床医疗大数据,发展并利用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深度学习方法等来研究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介导的重要通路等内容。另外,还依据高通量和低通量实验方法获得的相互作用组学数据,研究病毒和人类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发展计算框架,获取关于病毒是如何感染人类的信息,包括富集的主要信号通路和相互作用网络等信息,绘制出相互作用的图谱。从而发现重要的靶点蛋白,为疫苗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和有价值的依据。 四、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全原子和粗粒化模型的蛋白质-RNA相互作用动力学及功能性构象变化的研究(319711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网络模型的ABC转运蛋白变构机制的研究(11474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RNA分子柔性分析的蛋白质-RNA分子对接方法研究 (311712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白质功能位点预测方法的研究(20773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对接方法研究(3040008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白质-RNA特异性识别预测及在抗HIV环肽研究中的应用(415201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蛋白拓扑结构及动力学信息的结合位点预测方法研究(4102006)
五、科研成果 多年从事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SCI论文60余篇。出版论著和教材三部,获得专利四,软件著作权十项。近年主要研究成果有: [1] Q. Ain Farooq, Z. Shaukat, T. Zhou, S. Aiman, W. K. Gong, C. H. Li*. Inferring virus-host relationship between HPV and its host homo sapiens using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Scientific Report, 2020;10:8719 [2] Q. Shao†, W. K. Gong†, C. H. Li*. A study on allosteric communication in U1A-snRNA binding interactions: network analysis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dynamics data. Biophysical chemistry. 2020;264:106393 [3] Q. Ain Farooq, Z. Shaukat, S. Aiman, T. Zhou, C. H, Li*, A systems biology-driven approach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of influenza A virus with its host.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20:480 [4] Z. Yang†, X. Q. Deng†, Y. Liu, W. K. Gong, C. H. Li*, Analyses on clustering of the conserved residues at protein-RNA interfac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nding site identification. BMC Bioinformatics, 2020;21(1):57 [5] Z. J. Han, Q. Shao, W. K. Gong, S. H. Wang, J. G. Su, C. H. Li*, Y. Zhang*. Interpreting the dynamics of binding interactions of snRNA and U1A using a coarse-grained model. Biophysical journal, 2019;116(9):1625-1636 [6] Y. Zhang, W. K. Gong, Y. Wang, Y. Liu, C. H. Li*. Exploring movement and energy in human P-glycoprotein conformational rearrangement. J Biomol Struct Dyn, 2019;37(5):1104-1119 [7] Z. Zhang, L. Lu, Y. Zhang, C. H. Li,* C. X. Wang, X. Y. Zhang, J. J. Tan. A combinatorial scoring function for protein-RNA docking. Proteins 2017;85:741-752 [8] D. S. Lv, W. K. Gong, Y. Zhang, Y. Liu, C. H. Li*. A coarse-grained method to predict the open-to-closed behavior of glutamine binding protein. Chemical Physics. 2017;493:166-174. [9] C. H. Li, D. S. Lv, L. Zhang, F. Yang, C. X. Wang, J. G. Su,* Y. Zhang *. Approach to the unfolding and folding dynamics of add A-riboswitch upon adenine dissociation using a coarse-grained elastic network model. J Chem Phys 2016;145(1):014104. [10] X. L. Xie, C. H. Li*, Y. X. Yang, L. Jin, J. J. Tan, X. Y. Zhang, J. G. Su, C. X. Wang. Allosteric transitions of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MsbA studied by the adaptive anisotropic network model. Proteins 2015 doi: 10.1002/prot.24850 六、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邮编:100124 电话:010-67392001 Email: chunhuali@bjut.edu.cn 七、招生方向 [1] 0831 生物医学工程-03 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学 [2] 0854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03 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学 [3]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信息学,招收博士
|